这个力量是把我们拉下的一个原因。
二是消除犯贪污的机会。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很难找到像中国今天贪污的盛行,因为中国从前没有施行计划经济。
第二种的权力包括管理国营企业或银行的领导拥有的权力,可以用来分配经济资源,把国有资源归为己有。把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配合,同时进行清除贪污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效益想来会更高。体制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增加经济效率。中国的贪污比其他国家严重,原因是中国没有完成市场经济的建立。取消作贪污活动的权力包括取消政府官员拥有控制经济活动的权力和减小国营企业或银行的活动范围。
本文说明如何用经济的手段来辅助现行的行政手段来清除贪污。业主当然有权拿取企业的财富。石油美元池多年以来首次面临收缩。
从制成品国际贸易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是一个非常敏锐的信号,它不仅指示着上述第一个环节,即石油美元的收缩,同时间接地预示着上述第二个也出现了问题。2014年下半年是该模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进入专题: 石油 美元 。
沙特、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的外汇储备是依赖石油出口建立起来的,许多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来自于石油贸易。但即便如此,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石油美元等真实储蓄带来的流动性和货币宽松带来的流动性具有根本区别。
石油价格的下跌会使这些渠道回流金融市场的石油美元减少,对全球流动性产生紧缩效应。须要密切关注石油-美元循环动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为我们观察、理解世界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指标。一方面,石油美元减少会直接减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从而对某些金融资产的价格造成向下压力。资源国和生产国积累的石油美元和外汇储备,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又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回流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赤字国,为期消费进行融资。
同样的道理,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需要通过某些指标才能观察和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这当然是一个极其简化的模型,遗漏了众多的事实,是不准确的。消费国从资源国和生产国进口资源品和制造业产品。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分别是这两个环节的产物,构成了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global saving glut)的主体。
石油价格和石油美元的变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与景气周期之中。与石油价格平行运动的是石油-美元循环的扩大与收缩:当油价高企的时候,石油美元增加。
另一方面,石油-美元循环的收缩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这也是今年6-8月份全球范围内出现风险资产抛售潮的原因之一。但它却抓住了过去三十多年间世界经济运行模式的核心机制。
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遗憾的是,已有的讨论绝大部分都仅仅集中在石油价格和世界石油市场供需本身,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维度,比如说石油-美元循环的收缩,而这恰恰是石油价格下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甚至影响全球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最后,石油-美元循环收缩或许也为我们理解和设想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演进提供了一个契机。从制成品国际贸易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通过洞察石油价格和石油-美元循环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更深层面、更根本的变化。但是受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多数石油出口国的经济、财政出现了困境,甚至不得不从国际金融市场收回流动性,补贴财政赤字。与此同时,资源国和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储蓄,消费国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前者的储蓄为后者的债务提供融资。
正如我此前在《三大变化重塑世界石油市场格局》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全球石油贸易格局正在经历重塑,原来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面临着重新匹配。如此规模的资金供给收缩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冲击是不可小觑的。
2002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这段历史就是这一模式最突出的表现。此外,如果石油美元的缩量是长期的话,那么还会对实际利率中枢造成上行压力,而实际利率的上升则会在微观上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以及居民和家庭的消费储蓄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到宏观经济,同时,实际利率的调整还必然会引发资产价值重估,影响大类资产配置。
总而言之,密切关注石油-美元循环动态不仅有助于洞察全球流动性,而且也是理解世界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甚至对于预判未来石油价格走势本身也具有启示意义。2002年布伦特油价是20美元/桶,在此之后一路攀升到2008年7月的137美元/桶。
石油美元池多年以来首次面临收缩。事实上,在石油美元收缩的同时,2014年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规模也首次出现了下降。按照历史数据,石油出口收入最后的净留存量中超过三分之二以上会回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当油价下跌的时候,石油美元增速减慢甚至负增长。
转型是向新模式的过度,但不论对于消费国、还是生产国、资源国,它们转型的过程必定是艰难甚至痛苦的——需求不得不进行调整,产能必须被挤压或重组,原有的供需匹配格局面临再配置。工程师往往会通过观察仪表盘上指标的变化来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
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模式具有穷国存钱、富国借钱、穷国补贴富国的特征,存在天然的缺陷,是无法长期持续的。生产国一边进口资源品,一边为消费国和资源国提供制造业产品。
初步测算,石油价格从110美元/桶跌至50美元/桶每年会造成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减少约1万2千亿美元。首先,石油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主要的资金供给来源之一。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也仅仅是短期内跌倒了42美元/桶,然后很快就恢复到了100美元/桶之上,直到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暴跌。当然,我们可以预计到,近期内除美联储之外的主要央行仍将维持宽松性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宽松的大背景下,名义利率在短期内仍将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中国应当抓住时机,适时巧妙地推动以人民币计价进行石油贸易以及相关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该模式中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一是,资源由资源国流向生产国和消费国,二是,制造业产品由生产国流向消费国和资源国。
假想世界上只存在三个国家:资源国、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下简化的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三国模型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世界经济就像是一台时刻处在运行中的、高度复杂的大型机器。保守估算显示,油价下跌导致最近一年本应回流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石油美元减少了约2440亿美元-3450亿美元。
相关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金融市场投资者有必要对石油价格和石油-美元循环保持密切关注。资源国为生产国和消费国提供原材料和能源